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洛陽大張集團近況(一年營收35億的洛陽大張還能火多久)相關的事情,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,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?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洛陽大張集團近況(一年營收35億的洛陽大張還能火多久)事件的相關信息,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!
【資料圖】
大張前身:一間煙酒店
洛陽親友如相見,問問去大張超市購物是什么體驗,他們一定會告訴你,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,或者東西都跟不要錢似的,擠得讓人懷疑人生……
一開始我是不信的,但在洛陽走一圈之后,表示服氣。冠冕堂皇地說,誕生于洛陽的大張,發展至今儼然已成為洛陽的一種符號,河南的一張商業名片。
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,張國賢開了一家煙酒店,這樣的小鋪子在大街小巷成千上萬,20多年過去了,起于微末的商鋪,變成了河南省大張實業有限公司。
2016年,大張進入河南省百強企業名單,年營收35億,和洛陽石化、中信重工、中國一拖、洛陽銀行等企業一同榜上有名。這樣的戰績,很難想象當初只是養家糊口的鋪子。
從煙酒鋪起家,開超市,做連鎖,然后是百貨、購物中心……在競爭激烈、群狼環飼的環境中,這家土生土長的企業能夠“這邊風景獨好”,讓人很難不側目。
這一切得從張國賢的創業說起,他20多歲從師范畢業后,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學教師。因不滿足于平靜的生活,在1990年辭職下海經商。
下海后的張國賢在老家漯河做過食品、服裝等生意,吃的苦不少,賺得卻不多。1992年,張國賢從漯河來到洛陽,開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糖、煙、酒批零店。每天蹬著三輪車進貨送貨,一蹬就是3年。
對于大張不缺回頭客這件事,據說從張國賢開小店就開始了。了解市場,了解顧客需求,堅持貨真價實,堅持服務到家。這些理念放在今天也不落后,當然也就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商家。回過頭來看,當年同一市場商家90%死在了沙灘上,因為市場規律和消費者心智真的容不下。
隨著競爭激烈和市場成熟,張國賢秉承的“貨真、貨全、貨鮮、貨廉”經營理念開始修成正果,店隨之越開越大。1997年注冊了洛陽大張副食品有限公司,由原來的批零店形式改為標準超市,命名為“大張量販”。
大張量販率先在洛陽邁出了民企在零售業內實現業態轉變的第一步,接著開始在網點和規模上擴張。
擴張:合縱連橫,快速成長
1998年,張國賢開了一家叫“大張商店”的超市,營業面積300多平方米;1999年,大張第一家量販店開張,經營面積達2000平方米,首次將生鮮等農產品帶進了大張賣場;2002年大張購物廣場開業,首次涉足上萬平米的大型購物廣場。
2003年,大張公司和南華集團共同投資8000萬人民幣,成立了類似沃爾瑪購物廣場業態的標準超市“盛德美”,營業面積1.88萬平方米,配備6000多平方米的地下大型停車場,商品增至3萬種。
至此,大張多層次運營體系打造完成,有平價便民類,也有時尚體驗類,用多元化、差異化滿足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。這一體系完成后,剩下的就是標準化的復制。
大張擴張的步伐根本停不下來,先后在洛陽、南陽、焦作、三門峽、濟源等地布局各業態商業網點60多家,成為豫西地區最大的連鎖企業。用事實證明路線的正確。
洛陽市場的大蛋糕,“垂涎三尺”者大有人在,有本地品牌,也有沃爾瑪、家樂福這樣的外資巨頭。短兵相接,競爭不可避免。比不了大企業的資金和供應鏈管理,比不了人才優勢,這場仗怎么打?
實際上,大張的危機,也是本土品牌的危機,許昌胖東來、信陽西亞、南陽萬德隆等這些與大張有著相似成長路徑的企業,同樣壓力山大。張國賢由此提出抱團取暖。
2003年,洛陽大張聯合許昌胖東來、信陽西亞、南陽萬德隆等,在鄭州成立“四方聯采公司”,在統一采購價格、統一進貨渠道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,僅此一項就大大減少了采購成本。2006年“四方聯采”又以整體加入了國際自愿連鎖組織IGA,實現了與世界著名自愿連鎖組織的成功對接。
“四方聯采”由此成為競爭利器,沿用至今,一再擴大規模。目前“四方聯采”又發展成為了全國23家聯盟企業組成的中國連鎖商業總裁聯誼會。
在這個過程中,沃爾瑪退出洛陽,丹尼斯九都店和大商凱旋廣場店相繼關門,很多商場在低迷到商鋪都填不滿的情況下,大張購物廣場、大張盛德美等大張系卻是人潮涌動。
就在大張“分號”在全省布局的同時,不甘于只做超市,哪怕是龍頭超市。2009年,集超市、生鮮、服裝百貨、小吃、娛樂休閑為一體,經營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大型休閑購物中心在伊川開業,此舉被視為大張正式向超市型百貨轉型的標志。
爭議:進軍高端百貨,前途未卜
2015年大張又隆重推出了高端百貨——長申國際,引進國內外一線品牌,營業面積超3萬平方米,仍舊是大張自主經營。這是一個讓大張看起來兩米八三的項目。
大張此舉最受爭議??砍衅鸺?,憑借低廉價格和良好的口碑成長為洛陽知名零售企業,緣何要進軍高端百貨業?在零售不景氣的基本面下,誰來為這大手筆買單?
以超市起家,進軍百貨,大張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,北京華聯、深圳人人樂、許昌胖東來都可供前車之鑒。
一方面,在超市微利時代,都有轉型的沖動;另一方面,商業綜合體是城市消費市場選擇的大勢所趨。
專家統計,超市的平均毛利率在8%~10%,即便像大張這樣火遍洛陽的超市,毛利率也不會高過20%,而百貨的毛利率卻以20%起步。這就意味著百貨毛利遠高于超市。
盡管長申國際強調打造買手制百貨集合店,去掉中間商等等,但仍然面對著洛陽商業過剩,和百貨品牌號召力的壓力,在對抗王府井、萬達、丹尼斯等知名百貨品牌時,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但是長申國際并非沒有優勢,除了打破傳統百貨模式,去中間化,性價比高等方面,還有本土消費者累計的信任度。
這種20多年日常培育出來的信任度,不是什么可以學來的銷售技巧、管理方式和環境體驗,卻恰恰是面對不對稱競爭的重要手段。
“不滿意就退貨,價高退差價,終身免費維修”,大張打出這張牌的時候,它對消費者承諾給了消費者安全感。前段時間,鄭州某商場內,一位顧客碰掉一件衣服,就被要求顧客買走的情況,在洛陽大張很難想象的。
商業拼品牌拼檔次拼環境,這些都是加分項,但沒有走心的服務,全部等于零。所以,如果要問大張還能火多久?答案握在自己手里。
最后,不妨做個小小總結,這些通過街采得來的觀點,大家認為優秀的大張,優秀在什么地方。
1,不是復制大張是一步步從小做起來的,零售服務經驗積累的都是真金白銀,商場如戰場,百戰不死方成杰。
2、開放的格局,把對手和友軍都放在眼里,大張把外資企業學習了一個遍,又跟“同命相連”的本土企業搞聯合采購,沒有一定格局和視野做不到。
3、與百萬商業面積匹配的供應體系。27700平方米的生鮮配送中心,占地1000畝的物流中心,常溫配送中心和生鮮加工配送中心設計年配送能力100萬噸。
4、管理的人性化,這一點大張和胖東來應該互有學習。他們對企業對員工美好生活的責任有著共識,只有服務好員工,員工才能服務好顧客。據說于東來曾“擅權”給在“四方采購”公司大張的采購員漲工資,有人報告給張國賢,張國賢無異議。結果當年業績漲了40%。
5、對消費者的“退換貨、退差價、免費維修”承諾,需要有針對廠家和品牌商強大談判和議價能力。
6、區域品牌的成長和變化,都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自我革命演進,看起來司空見慣,不是復制而來,也復制不來。
如果你也熟知洛陽大張,歡迎在留言區討論它的成敗得失。